关于民办教育发展策略的思考
时间:2024-06-29 阅读:1034
目前,民办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以后,普通高等院校的扩招,给民办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挑战与发展机遇并存,因此深入思考民办教育的发展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一、对民办教育发展的预期判断
民办教育的发展,一是适应了经济体制和社会就业体制改革的需要,为部分富裕阶层的子女选择优质教育提供了条件和机会;二是满足了投资者对教育市场潜力的收益预期的需要,使社会资金发挥了更大效用;三是为一些退休的校长和教师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及自身价值找到了用武之地;四是促进了办学体制上的改革,多元化办学,打破了国家统揽办学的格局;五是在育人方式上进行了改革,促使学校向特色化、个性化发展,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六是部分地弥补了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减轻了国家教育经费的负担;七是促进公办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转变育人模式,树立教育市场服务意识,在教学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上逐渐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竞争发展的局面;八是民办教育的发展是符合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其政治、经济、文化功能都是显而易见的。民办学校这种自发组织系统实际上是社会多种需求、多种利益驱动的动力系统物化的外在形式,它反映的是社会的一种价值选择,一种实践价值的组织形式选择,它是人们一种客观必然性的选择。因此民办教育体制本身,就赋予了学校的一种教育教学创新的资本和动力。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由于人们的思维习惯、行为选择习惯的改变,并不是短时间可以解决的,有时过程很长,所以民办教育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这需要做好各种思想准备。
(一)我们应该认识到,民办学校在人们的教育选择中,还不是主流选择,确切地说,这是一种无奈选择。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的选择,这类家庭的子女由于父母教育时间的短缺以及文化水平的原因,表现出学习上的后进性,没有希望考入质量好的公办学校或者重点学校,就花钱进民办学校。民办中小学一般都是依靠过去有名的重点中小学或名师名校长办起来的,这也迎合了人们望子成龙的心理预期。二是家长是看到未来就业竞争的激烈趋势,孩子没有一张大学文凭,在社会上是难以立足的,因此为了孩子的前途,即使经济困难也不惜筹资让孩子能得到一个未来的就业证,这部分家长也是无奈才选择民办学校的。这在一些沿海大城市表现得比较突出,特别是在重点中学不办初中,其初中一般又实行国有民办的地方。有的地方是改薄弱学校为民办学校,从机制上进行转换,从长远目标看,这倒是为了实现受教育者的教育机会均等的民主权利,是在追求一种人的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教育原则,是应该提倡的。
(二)民办学校在教学管理上也遇到了困难。民办学校招聘的师资是高水平的,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民办学校的生源状况是参差不齐的,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教师教重点学校的学生得心应手,而教民办学校的学生却不是轻车熟路了,因材施教成为他们最现实的攻关课题。许多教师感到明显的不适应,在教学方法、教育艺术上自信心不足,在教育教学质量上达不到预期的结果,即使是优秀教师也迫切需要再培训、再学习。
(三)民办学校在常规管理、产权分配上的困难。多数民办学校都有校董会,董事长和校长是一人担任的,矛盾不突出,学校的工作目标容易实现,教育发展原则与经济支持原则能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能统一。董事长与校长不是一人担任的,矛盾就比较突出,董事长可能更看重经济效益或通过社会效益获得经济效益。这容易与校长的办学目的出现不一致性,如果校长失去了经济自主权,他的教育发展自主权也就不可能实现。解决这方面的矛盾,实践证明通过实行股份制办学比较好,校长也有股份,把校长和董事长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捆在一起。
(四)民办教育的发展还要考虑人们的心理和财力的承受能力。要改变人们把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福利的传统看法,需要有一个转变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义务教育法》各级政府都有责任保证实施,特别是在经费上,需要规定一个合理的分担比例。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下岗职工的增多,农村劳动剩余劳动力的增加,住房、医疗制度的转变,人们的心理和财力的承受能力在减弱。这也是发展民办教育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制定政策的出发点,重要依据还是要建立在大多数人的承受能力上。笔者认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民办教育还不能成为教育的主体,民办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定位是可以的,但也不能强调过分,就是说对它发展的期望值不要过高。
(编辑:民教网)
更多关于民教网-民办教育信息网,民办学校查询,教育网证件查询,民教网证书查询,教育网毕业证查询,民教网证书查询,民教网学历查询,民教网证书查询